钱龙配资 “少看南明史,多活好几年”-南明本来不至于这么短命_隆武帝_清军_政权
之前只听说“少看南明史钱龙配资,多活好几年”,但对这段历史不甚了解。
最近看到由北师大历史系教授、当代公认的明清史大家——顾诚老师的《南明史》。我在看之前先翻了一下豆瓣,评分高达9.2。但评论区尽是“荒唐无耻 、怒其不争”、“治疗低血压良药”等说法,让我又好奇又“害怕”(害怕高血压)。
看完果然觉得真是怒气上头、扼腕叹息。
南明是从李自成攻克北京、明朝崇祯皇帝自杀开始算起、到清朝初期的这一段历史。
它的显著特点就是“皇帝”多。
主要有明朝北廷被灭后遗留的南京朝廷、李自成领导的大顺政权以及从山海关外逐步攻入的清廷几大政权。
1644年,李自成攻克北京,他的大顺政权凭借兵威和民心,几月内迅速接管中国大片疆土。
展开剩余89%而此时清兵占领着辽东一带,意图与大顺军“并取中原,富贵共之”,但并没有被李自成重视。
本已投降李自成的吴三桂在前往北京的路上突然叛变,掉头攻打并占领已由大顺政权控制的山海关,并联合清军打败了前来围剿的李自成大顺军。
此时在获知崇祯皇帝殉国消息的南京,由史可法、马士英等人迎立福王朱由崧为新王,年号“弘光”。
在清军占领北京、河北、山东等地后,南方的弘光朝廷还没搞清楚主要矛盾,仍在幻想着“联虏平寇”——联合清军消灭已退入陕西河南一带的李自成大顺军,然后和清军和谈、均分天下。
结果没能效仿到南北朝的局面,弘光朝廷就散架了。
顾诚教授在《南明史》里详细分析了弘光朝廷在短短一年时间就破灭的原因:
脓包君臣们无一有治国才智,软弱卑怯。
外族来侵,居然想着“联虏平寇”,意图借用满洲贵族兵力扫灭“流寇”;
在北方各地反叛大顺军、抗击清军、群龙无首之时不趁机出兵,反而苟且偷安于江南财富充盈之地,坐看国土沦丧;
军事之柱也没有人才,尽是避战的逃兵。
朝廷无才就算了,南明内部还要勾心斗角、互相倾轧钱龙配资,置国事于不顾。
武将们以功臣自居,“四镇”跋扈自雄,军阀之间矛盾重重,文臣以武将为靠山,党争复杂尖锐。
新帝朱由崧贪酒好色,腐朽荒淫;
文官武将只想着飞黄腾达;
军阀在江南鱼肉人民,为非作歹,搜刮的民财兴修宫殿享乐,大失民心;
......
以上种种可以看出,弘光朝廷都是一朝没有节操的短视之徒,能坚持一年也是不错的了。
1645年,潞王屈膝降清。
唐王朱聿键在福州被推上维系明统的监国和帝位,得到多地残明政权的承认。和其他王孙不同的是,朱聿键历经灾难的磨砺,胸有大志,但他因为缺乏班底和名分,只能依赖福建拥有实权的郑芝龙、郑鸿逵兄弟。
同年6月,浙江有志之士掀起反清运动,在不知福建已立新帝的情况下,迎立鲁王朱以海出任监国。
而分封于广西的靖江王朱亨嘉也不甘寂寞,梦想黄袍加身,同年八月自称监国。
此时南明政权控制着几个大省,人力和财力还相当可观。
在清军摧毁了大顺和弘光两大对手、志得意满返回北京的时候,他们本有机会作为一番。
但各大势力都忙于割据纷争,丝毫没有想过联合起来抵抗清军。
结果清军逐步占领浙江、江西等地,各路政权纷纷垮塌。
隆武君臣逃亡之时随行者仅五百多名士卒,“大惊狂奔”,随驾人“坠马垂死”“一骑而三人者”,何其凄惨。隆武帝终遇害于长汀。
虽然隆武帝在南明时期算是个好皇帝:他力主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,用人方面力戒门户之见,关心民间疾苦、严惩贪污,勤俭好学、无声色犬马之好。
但他的地位和关系让他处境困迫,受郑芝龙的挟制钱龙配资,难以施展抱负。
郑氏兄弟在福建拥有雄厚的军事和经济实力,他们拥立隆武帝只是为巩固自己在福建的地位。
隆武帝纵有恢复之志向,曾意欲西移亲征,从江西开始逐步建立自己的势力。但无奈他无法调动军队,始终无法摆脱郑芝龙的控制。
虽然也有忠烈之士黄道周自告奋勇督兵前往江西,试图为隆武帝打开局面。
可惜黄道周虽爱国,但缺乏军事才能,最终殉难。
除开隆武帝受制于人、朝廷缺乏人才以外,隆武朝廷的灭亡照样离不开几个政权的内斗。
为了荣华富贵和自身功利,有些督抚甚至不惜坐视清军打掉异己力量,最终被清军轻而易举地打败。
隆武帝死后,福建郑芝龙降清。
郑芝龙的弟弟郑鸿逵、长子郑成功继承隆武帝的旗号,致力于招兵置船,抵抗清军;
之前与隆武帝割据纷争的鲁监国接纳了很多散落的文官武将和绅民,组织福建、浙江等地百姓抗清。
南明复兴的形势一度相当可观。
但不出意料的是,复明各派势力延续了勾心斗角的南明“传统”。
鲁监国被郑彩操控于股掌之上,身边能臣多被杀害。在清军大举来攻之时,鲁监国政权内部还因为郑彩排斥异己而不能团结抗敌。
而郑成功以拥戴不复存在的“隆武帝”为由,拒绝和鲁监国合作。
另一边,湖广等地迎立桂王朱由榔为监国,建立永历朝廷。唐王朱聿钅粤在广州称帝,着急过了一下皇帝瘾,掀起同室操戈的闹剧。
在两大政权争立的时候,清军急速推进,没有遇到任何抵抗,很快占领广东,消灭了绍武政权,使得南明朝廷更无回旋余地。
而永历帝生性懦弱,毫无主见,实在担不起复兴大任。
腐朽无能的永历朝廷就一直在逃亡,毫无抵抗意志。一有风吹草动,永历帝就启程“移跸”,不管部下如何哭诉、劝谏,都无法改变其撇下百姓、自行逃窜的意愿,最终流亡缅甸,被清军入缅俘获。
虽然从1944年开始,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深得民心,短时间掌控了大片疆土。
但由于他严重的军事和政治失误,为后来大顺政权的崩盘埋下了伏笔。
李自成没有重视清政权这个与他政权天下的主要对手,刚开始就没有加强辽东的军事防务;
后来在山海关被清军和吴三桂叛军联手打败后,就一路撤退直到西安,就连与清军对峙的重要前线山西,他也没有安排得力的大将统领指挥。
李自成死后,大顺军余部没有建立统一的领导核心,也没有自己的地方政权。
人力、物力大大限制了大顺军的积聚力量和开拓局面。
在刚成立大顺政权时,汉族文官武将大批倒向李自成。
但他仍以农民利益的维护者自居,持续对官绅地主实行追赃助饷政策,另官绅地主“人人饮恨”,生异心者众。
到大顺军势衰时,这些有财有势却有异心的官绅地主们头一个就转向敌对势力,帮对手对抗大顺军。
在二十年的南明历史中,虽然也有像李定国、郑成功等积极抗清、宁死不屈的将领,也不否认鲁监国等对抗清事业做出的贡献,但朝廷普遍及时享乐、勾心斗角、割据一方的做法是不争的事实。
“怯于大敌,而勇于害其同类”是对南明朝廷的完美诠释。
看完这两册厚厚的《南明史》,实在佩服作者顾诚教授。
他在序言、后记中都提到,南明史牵涉面太广,史料庞杂。
治学严谨的顾教授反复查找资料、增删修改,从1982年开始创作到1996年才出版。
可能由于有些章节“改乱了重抄、誊清了又改”,所以个人感觉有少许内容重复说明,但瑕不掩瑜。而且全书行文流畅,通俗易懂;顾教授观点坚定,表述清晰,如此好读的正史实在太珍贵了。
强烈推荐! !
南明史 历史钱龙配资
发布于:天津市中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