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日英雄该是怎样的形象?杨方配资
他们或许是狼牙山五壮士的视死如归,是赵一曼的坚贞不屈,是杨靖宇孤身抗敌的壮烈英勇……
抗日英雄,是无数铁血军人用热血与生命书写的民族气节。可在这群英杰中,却也有一位不同寻常的英雄,他的故事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英勇,还有他身上特殊的传奇色彩。
展开剩余85%1894年,四川大竹县的乡绅范先级迎来了自己的独子,他为儿子取名“舜典”,这个名字源自《尚书》中的《舜典》,含有对儿子成为饱学之士的殷切期望。作为一位学识渊博的父亲,范先级对儿子的未来寄予了极高的期望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流逝,父亲的期待未能如愿。六年后,范舜典不仅脑袋笨拙,还是个捣蛋鬼,整日逃学、爬树、追狗、打鸡,形象滑稽,性格顽皮。范先级气得拿起木棒猛打,范舜典哭得撕心裂肺,眼泪鼻涕满面,整个人看起来更像个傻孩子。气急败坏的范先级叹气说:“我咋生了个哈儿?”“哈儿”是四川人对傻子的称呼。范先级对儿子失望至极,不再称他为“舜典”,而是改名为“范绍增”,希望他能少给家里带来麻烦。
时光又过了六年,父亲的期望再次落空。范绍增不仅沉迷赌博,甚至加入了当地的帮会。在四川,麻将是家喻户晓的娱乐活动,范绍增从十二岁便成了麻将桌上的常客。尽管他外表憨厚,但打麻将时却极为机灵。无论输赢,他总是适可而止,不贪心也不急功近利,显现出一种大智若愚的处世态度。
但范家的长辈显然看不惯这一切,他们认为书香门第的后代竟成了赌徒,实在是家族的耻辱。范先级一气之下捶胸顿足,而范绍增的祖父也要动手教训他。结果,范绍增在躲闪时不慎将祖父推倒,老人受伤愤怒至极,命家丁活埋范绍增。幸好亲属及时阻止,母亲也趁乱将一块银元塞给他,13岁的范绍增因此逃出了家门,加入了四川有名的“袍哥”帮会。
袍哥起源于“天地会”,曾为了推翻清朝统治而成立。辛亥革命前,袍哥的势力在四川广泛扩张,革命运动中他们往往活跃于前线。范绍增在袍哥中历练多年,逐渐成为了足智多谋、果敢有胆、分得清是非的青年。他加入同盟会后,积极参与反袁运动杨方配资,并在起义中担任营长。
然而,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波折与困境。随着军阀混战的不断升级,范绍增经历了无数的背叛、失败与重新崛起。在1920年左右,他带领约2000人的队伍在黔江地区游走,成为了地方豪强眼中的一块“硬骨头”,不少富商纷纷献上财物以求与他保持良好关系。在这段岁月里,范绍增始终保持着严格的军事训练,不放松对队伍的管理。
尽管范绍增并未受过高等教育,但他深知,在那个动荡的时代,只有凭借坚实的力量,才能生存下来。在四川各大军阀争斗不断的背景下,他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。
1923年,四川军务督办杨森占领了重庆,并收编了范绍增的部队。但杨森的野心让他很快成为了其他势力的眼中钉,最终不但未能实现“新四川”的宏大计划,反而引发了连锁反应。尽管范绍增一度被杨森所信任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两人之间的关系因各自不同的利益而逐渐破裂。范绍增甚至在杨森被段祺瑞罢免后,曾因帮助昔日的战友王维舟而招致杨森的不满,最终被迫逃亡。
这些历史事件虽充满波折,但范绍增在这期间展现了他非凡的机智与勇气,不断寻找新的立足点和生存机会。在他的人生中,几乎没有什么是可以轻易击倒他的。
1931年,范绍增在重庆与杜月笙等上海滩帮会头目建立了密切的联系,借助他们的力量,他不仅筹集到军火,还为自己的部队注入了新生力量。通过这一系列的运作,范绍增的名字开始广为流传,不仅因为他的军事成就,还因为他在江湖中留下的种种传奇。诸如他与各色女性的传闻、他的“风流韵事”也成为当时民间广泛议论的话题。
尽管外界传闻甚多,但范绍增始终没有太在意。他明白,真正的英雄并非只存在于世人的闲话中,而是在血与火的战场上,勇敢地为国家、为民族而战。无论是在抗日战争中,还是在他后来的政治与社会活动中,范绍增的英雄形象始终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,成为了那个时代不可磨灭的一部分。
在“七七事变”后,范绍增亲自前往淞沪前线,积极投身抗日战争。尽管期间蒋介石下令撤退,上海最终沦陷,范绍增却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,奋战到底。1939年,他被任命为第88军军长,并带领着自己的部队转战多个战区,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中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